【周末好去處】新展「廣州購物誌」考掘昔日血拼之旅 一文盡看香港藝術館多項展覽活動【內附連結】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2/05/20 17:18

最後更新: 2022/05/20 17:19

分享:

分享:

19世紀巴化勒米。拉偉湼的設色石版畫《十三行同文街一景》(圖片:香港藝術館提供)

當M+成為貪新鮮的港人文化活動首選,故宮又快開幕,有競爭才有進步,香港藝術館也不敢怠慢,在第五波疫情重開後,增添了6個新展覽,而且加入許多互動元素。當還要在港「困獸鬥」的時候,周末與小朋友在藝術館消磨一整天,絕對無難度。

展覽1:打造廣州購物街——「廣州購物誌──18至19世紀外銷藝術」

本周才首度開放的「廣州購物誌──18至19世紀外銷藝術」展覽,參考了19世紀旅粵洋人的遊記,將藝術館展廳變成一條互動的廣州購物街,讓大家也可以時光倒流,展開一段充滿歷史和藝術氣息的Shopping之旅。

展覽2:走進古人筆下山水——「想識.賞析中國山水畫」

學西畫多過學國畫的香港人,要大家學懂賞析山水畫一點也不容易,因此在4樓的中國書畫廳,便以清代畫家高簡(1635-1713)的一幅《江山不盡圖》,透過多個大型裝置,探討如何欣賞和分析中國山水畫。

當中最吸引的打卡位,一定是集合了《江山不盡圖》、梅清的《黃山》以及黃向堅的《尋親紀歷山水圖冊》的沉浸式數碼體驗,牆上畫作的流動、顏色的變化,都讓觀者能細緻欣賞畫作的一筆一劃,甚至有仿如置身山水之間的感覺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此外,同一張《江山不盡圖》,大家也可以透過平板電腦去體會中國畫的「三遠」透視方法,即高遠(自山下而仰山巔,是一種仰視的境界)、深遠(將山石前後重疊,向後方斜向推展,造成深遠意境)和平遠(將山石景物向左右水平伸展,造成平視開闊空間)。因為中國山水畫是採取多點透視,故在一幅畫中,往往同時具備三遠的空間表現。

這幅《江山不盡圖》,其實包括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象,春天:春雨綿綿,行人撐著雨傘;夏天:在池塘旁邊,納涼賞荷;秋天:商旅翻山越嶺趕路;冬天:渡頭工人忙於運貨卸貨,趕回家度歲。透過數碼體驗,大家可以在地氈上看到極像真般的水滴漣漪,還有落花片片,非常淒美,有助大家投入畫家不同時節表達的意境。

小朋友更可以透過「想識。賞析中國山水畫」的工作紙,將春夏秋冬的人物活動以凹凸壓紙機壓在工作紙上,集齊更可以獲得《江山不盡圖》立體書一本(每天限量送贈),細緻欣賞四時的景貌。

還有電子書學習不同的皴法(用毛筆將山石繪成不同紋理和質感),然後透過兩個遊戲——對對碰及收集靈石考考你。還可以用數碼筆自己繪畫,畫完再在掛牆的熒幕上打卡,單單一個中國書畫廳,就可以消磨不少時間。

展覽3:我的自畫像——「不加思索自畫像」

喜歡西畫多一點,就不要錯過5樓新視閣的「不加思索自畫像」的互動展覽。展覽由新媒體藝術家朱力行創作,當中包括一個大型LED顯示屏、一組可移動的長凳和3部輕觸式顯示屏。

參加者首先對著顯示屏拍照,就會出現分割了的眼睛、鼻子及嘴巴,然後可以從藝術館40件藏品中,挑選不同的眼睛、鼻子和嘴巴,組成一幅獨特的自畫像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5
+4

展覽4:年輕人角度——「行行重行行」

別館1樓及地下的「行行重行行」展覽,除了精選藝術館4大館藏——中國文物、中國書畫、外銷藝術、現代及香港藝術中的藝術家作品外,今次還邀請了本地設計師蔡劍虹作為首席藝術家,與7位藝術家,以「行行重行行」為主題,探討「藝術即修行」的概念,透過不同作品呈現當下所經歷的轉變。

其中快40歲的梁子峰的《1982》,藉著訪問同為1982年出生的40位朋友,透過屏幕影像拼湊出一個個對角色身份和人生抉擇的回應。而參觀者亦可透過回答10條Yes or No的問題,然後與被訪者「對話」,從而也反思自己的人生。

梁子峰的《1982》加入互動元素,大家也可一切參與。(攝影:何小雲)

如果記得去年在藝術館別館下層那雲朵氫氣球的裝置(林欣傑的《雲圖境像》),是不少人的打卡位,今次則換上了7位藝術家之一——何佩珊的《時。候之間》,現居德國的平面設計師何佩珊,過去10年東奔西跑,候機室漸漸成為了她人生每個章節之間的分隔與轉捩點,無數的時鐘,或許勾起我們昔日在候機室的快樂、匆匆、離愁別緒。

何佩珊的《時。候之間》,令人懷念旅行的日子。(圖片:香港藝術館提供)

展覽5:吳冠中以樹寄意——「速寫生命」

今次在4樓吳冠中藝術廳重點介紹的,看似是一幅不太吸引的速寫作品——《漢柏寫生原稿》,繪於1974年他第一次到訪蘇州的司徒廟。這4棵的千年古柏,相傳是東漢時被雷擊,以致枝幹折斷倒臥地上,但又奇蹟生存。乾隆下江南時,更賜名「清、奇、古、怪」。

這漢柏可以說是認識吳冠中藝術一個重要標記,因為隨後的30年,吳冠中一次又一次描繪這漢柏主題,而產生《漢柏》、《清奇古怪》、《甦醒》、《老樹叢林》、《林間風》等作品,由具象到老樹的姿態愈見模糊,當中吳冠中也將自身的經歷、對藝術艱苦的追求,都投射到其中。

2008年,他重訪司徒廟,為漢柏題字:「幾次朝拜漢柏,如見屈原,民族之魂,民族之形,願子子孫孫,傳統骨氣。」他認為漢柏的頑強生命力,就好像見證了二千年歷史的漢代遺民。

在別館1樓的「行行重行行」展覽,亦有展出吳冠中幾幅的作品,包括自1980年代初,白樺樹也成為吳冠中偏愛的繪畫題材。1985年作品《長白山白樺(一)》,白樺樹從最初潔白的身軀,附有墨黑的斑紋,到了2009年的《晝夜》,白樺樹只剩遍體焦黑的斑紋,彷彿道盡其曲折的一生。他亦以超現實的手法,將白晝與黑夜並置在樹的兩旁,抒發對人生朝暮的感悟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展覽6:二次創作——「語外觀內──從語境框架到觀賞本身」

在地下大堂也有一個可能被忽略的展覽「語外觀內──從語境框架到觀賞本身」,由本地藝術家吳子昆以藝術館百多件藝術作品,透過多媒體互動形式,呈現在大堂一樓的欄桿上。當參觀者揀選了作品後,畫作的細節便呈現在或大或小的LED顯示屏上。由於這些顯示屏像素不同,又有些有透明的效果,因此就好像將作品二次創作,而解讀作品的聲音有男有女有大有小,也產生不同的果效。

吳冠中的《水巷》,在圖右欄桿上的不同大小顯示屏,就可以細緻地看到作品的不同色塊面。(攝影:何小雲)

Info

香港藝術館新展:「行行重行行」、「想識.賞析中國山水畫」、「吳冠中──速寫生命」、「語外觀內──從語境框架到觀賞本身」、「不加思索自畫像」、「廣州購物誌──18至19世紀外銷藝術」

地址: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

記者:何小雲